找到相关内容18225篇,用时1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伦理学中的形式与实质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同上)与之相辅相成,礼的另一重功能...”在个体生活实践中的作用:“然使其无此欲,则于天下之人生道穷促,亦将漠然视之,己不必遂其生而遂人之生,无是情也。”[52] “生道穷促”,意味着缺乏生活的热情、兴趣、和动力,在戴震看来,一旦无条件的...

    杨国荣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111091963.html
  • 我认识世界 ——对冯契广义认识论的一种解读和引申

    不是智慧——因为其中并没有关于宇宙人生根本原理的认识。与知识的水平发展相对,我们把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即转识成智,称为知识的垂直发展。知识的垂直发展需要将辩证逻辑应用于其所指与无量的事实界同大的元学...

    刘梁剑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6555592084.html
  • 冯学成:《中庸》说要第五讲

    其实就是内修,就是对人生价值观念的提升,就是“放弃小我,成就大我”的这么一种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在社会生活之中释放出来,就有利于大众,有利于社会,同时反过来也有利于自己,五十年代不就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吗,是...

    冯学成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6560392107.html
  • 贵州佛教——文学艺术

    人生六岁就塾师,即知辨性善二字,问难如成人。及长苦志读书,昼夜咿唔弗辍,达于闾里,赋性不茹荤饮酒,已早欲供伊蒲之馔矣。遵父母命勉从奠雁,侍奉汤药,安于窀穸,至病剧而后剃发,论世之置父母之言而不顾者为何如...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45792781.html
  •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续五)

    ,这些人闻知一切现象都是无常和苦,便产生厌离世间之心,能断除对人生爱欲而得解脱。对中根的人,佛说一切法无我,只有泥洹安稳寂灭,归於永恒。这些人闻知一切法无我,只有泥洹安稳寂灭,归於永恒,悟知了一切法的...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6562193154.html
  • 论说一切有部“实有”思想对慧远之影响

    木头烧完时,它又跳到第三根木头上燃烧,如此周而复始。从大乘佛教观点来说,这就像人生命中的“阿赖耶识”——有部则称之为“心识”,当它进入某个肉体时,这个肉体就有了生命。等到这个肉体不堪使用时,阿赖耶识就...

    夏金华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322093349.html
  • 长安佛教与儒道思想探析

    与万物“皆从元气而生”,那么人的“爱恶骄恣”,就不消“习虑”,自然而成,即使是婴孩亦是如此,“五德六艺”,“不待因缘学习而成”,这与现实人生是背道而驰的,更何况“天地之气本无知”,“人禀无知之气”,哪...

    黄德昌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323293386.html
  • 禅月大师贯休西入长安考论

      禅月大师贯休西入长安考论——胡大浚   晚唐五代著名诗僧释贯休(832-912),婺州兰溪县登高里(今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县游埠镇)人。七岁在故乡出家皈依佛门,八十一岁卒于成都龙华禅院,一生虔诚奉佛七十余年。贯休有着堪称传奇的一生:在晚唐烽火遍地的乱世里,他行迹几遍及全国:东自海隅,西出关陇,北游蓟门,南入粤中,近一半的人生岁月,都是在一瓶一钵的游方奔波中度过。在世事反复、藩镇割据的...

    胡大浚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323493390.html
  • 佛法概要-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

    万王之王(kingoftheking)”。国王为了避免释迦牟尼佛抛弃王位,用尽各种方法欺骗他,当然释迦牟尼佛还是发现了人生的苦,亦从车夫口中得知,即使贵如国王也不可能避免老病死。这使释迦牟尼佛产生强烈...

    宗萨钦哲仁波切

    |基础|佛教|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11/08564493513.html
  • 熊十力对朱、王《大学》“格物致知”诠释的整合

    差别是,解悟只是从道理上明白,或者说只是在思辨之理上达到了圆融之境,但能这样不能证明就能在自己生命上有真实体验。证悟就是指对这种生命境界的真实体认,它不再仅仅是在理上通了,而且还真正达到了这样的人生境界...

    赵卫东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13165693581.html